2022年年初爆发的“俄乌冲突”绝对是冷战解体之后,国际格局最大的“黑天鹅”事件。
眼下,这场看不见未来的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,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,教会了人们“世界仍旧是丛林社会”。
作为局外者的中国,绝对不能只当一个看客置身事外,而是应该从“俄乌冲突”中吸取一些教训,为可能到来的战争未雨绸缪。
战争目标
开战之初,脸露凶相的普京在电视讲话中宣布将对乌克兰开展“特别军事行动”,声称要将乌克兰“去军事化”和“去纳粹化”。话音落地,前方的炮火响彻了整个乌克兰东部地区。
似乎“去军事化”和“去纳粹化”就是普京的战争目标,可细想一下,就觉得这个战争目标不靠谱,至少从道义上不靠谱,得不到大多数国家的舆论支持。乌克兰并不是“二战战败国”,有权力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。
试想一下,如果普京“去军事化”的目标如果达成,那么是不是任何一个大国都有权力对一个弱小国家开展军事行动,达到“去军事化”呢?
至少在国际法,所有国家都不能公开支持普京的“去军事化”的要求。
其次,“去纳粹化”,是普京为乌克兰现政府贴上的标签。
但在第三者的视角,泽连斯基领导的政府尽管腐败、无能、效率低下,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“纳粹国家”,更多的则是一种较为情绪化的宣传用语。
然而,普京以为贴标签就能得到部分国家的支持,但这一愿望明显落空。
又或者,在乌克兰的脑门贴“纳粹化”的标签,是普京用来团结国内的政治口号。
战争讲究出师有名,普京提出“去军事化”和“去纳粹化”的战争目标并不高明。
从事实上分析,俄罗斯最开始的战争目标更像是颠覆泽连斯基政权,将乌克兰彻底变成俄罗斯的领土,又或者是变成俄罗斯的仆从国,不然也不会扬言要“1小时22分速通基辅”。
但现实的情况是,乌克兰西部有强烈的反抗势力,导致普京颠覆泽连斯基的政权彻底落空。
如果说让普京有穿越时空的能力,回到2月24日的凌晨时分,估计他肯定会以“解放乌东地区的斯拉夫人”这个理由,代替“去军事化”和“去纳粹化”,多少也能缓解在道义上的跛脚局面。
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最深刻的教训,发动战争千万不能好高骛远,也绝对不能低估对手的实力,更要有切实可行的战争目标。
工业是最关键的因素
有一句长盛不衰的至理名言——“大炮一响,黄金万两”。
打仗,某种程度打的就是后勤,后勤则源于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,这也是最关键的教训。
实话实说,战争初期,俄罗斯误判了局势,以为乌克兰会一击即溃。导致部队以及后勤弹药严重不足。
没了军需弹药,前方士兵不仅完不成战争目标,还会造成许多无意义的死亡,也就有了瓦格纳领导人普里戈津那句名言:“绍伊古,格拉西莫夫,我的弹药呢?”
当然,后续俄罗斯在国家层面进行了战略调整,绕过了西方制裁和出口管制措施,依靠高能源价格带来的收入,购买了制造武器所需的微电子材料,这才将阵线控制在红军城一线。
反之也是一样,乌克兰本来就国弱民疲,必须依靠北约的军事援助才能稳住阵线,可弹药依旧严重不足,不是向欧盟要坦克,就是向美国要飞弹。
到了2024年,乌克兰选择了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,寻求和盟国建立各种防务计划。
一个例子是和德国北部的弗伦斯堡车辆制造公司合作,提高豹式坦克等资产的维修效率,同时为乌克兰机械师提供现场培训。
由此可见,工业才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。
没有相应的军工产业,是根本无法支撑长期作战,这也是取得战争胜利最关键的因素。
核武器不是万能的杀手锏
2022年10月的一天,西方作战室一片寂静,因为美国卫星探测到俄罗斯导弹设施中存在“可疑活动”。
看起来,这不像是例行训练,“可疑活动”透露的迹象和其它几项指标完全吻合,导致美国情报部门预计俄罗斯已经准备好对乌克兰发动核打击。
之所以俄罗斯会翻开最后一张底牌,主要还是前线战事紧张。
乌克兰武装部队在大反攻的号召下,重新控制了哈尔科夫大部地区和赫尔松市。
美国CNN将此刻描述为“自古巴导弹危机以来世界最接近使用核武器的一次”。
不过在东方龙和南方象的干预下,核打击并未发生。
当然,也有一种情况是,俄罗斯希望世界看到自己的决心,仅仅是一次威胁性的举动。
威胁不能举行多次,正如“狼来了”也不能空喊多次。
核武器并不是万能的杀手锏,核武器的威慑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,有时甚至还成为决策者的心理负担。
一旦核武器落下,第三世界国家也不能袖手旁观,也会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中,这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。
另外,乌克兰东部地区的风向变化无常,万以携带着核辐射的原料吹到了俄罗斯内陆,也会在俄罗斯内部社会造成恐慌。
因此,普京权衡利弊,还是放弃了这一“可疑活动”。
中国也要以此为戒,最好不要拿核武器当政治筹码,违背拥有核武器之初的承诺。
重新塑造世界格局
战争往往是改变现有世界格局最快的一种方式,一战如是,二战亦如是。
2022年爆发的“俄乌冲突”不仅是冷战后俄罗斯和美国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,也是俄罗斯复兴其大国地位的一种现实行动。
不论谁是战争的最后赢家,其影响深远到每个地区和国家。
在美国看来,俄罗斯在乌克兰的“特别军事行动”不仅是一种“侵略行为”,更是对自由国际秩序的挑战。
与之相对,俄罗斯则认为,“俄乌冲突”的根源在于美国单极霸权秩序对俄罗斯的不断挤压,而俄罗斯的行动则是对美国单极霸权的一次反击。
2022年“俄乌冲突”爆发后不久,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就公开表示:“世界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,要么遵循西方的霸权欺凌,其唯一规则就是听从华盛顿的命令,否则就要受到惩罚。”
可见,不同的立场对这场战争有不同的解释。
尽管战争还未结束,但战争的影响已经蔓延到各个地区。
首当其冲的便是乌克兰,即便赢得战争,也将元气大伤。
其次,看似团结的欧盟四分五裂,双方在制裁问题上达不成一致意见,以德国在为代表的欧盟,能源供应上,要每天向莫斯科支付高达8亿欧元。
据估计,这几乎相当于克里姆林宫财政收入的4成。换句话说,欧盟在某种意义上一边支援乌克兰,一边帮助俄罗斯打击乌克兰。
法国的马克龙则更像是一个什么都干不成的“行动矮子”,完全起不到欧盟带头大哥的作用。
在重大议题上,欧盟各国越来越不将法国当盘菜。另一方面,“俄乌冲突”让欧盟各国都处于巨大的恐慌中。
作为欧盟最大的成员国之一,德国也不再对二战历史包袱纠缠不清,并宣布要对国防军进行巨额投资,这一举动既令人满意,又令人担忧。
满意的是德国追加军事预算,势必会成为抵御俄罗斯侵略的砥柱,担忧的是德国会不会变成21世纪的“第三帝国”,转过头来又来对付自己。
最后,“俄乌冲突”还影响到了台海局势。台湾岛内流传着“今日乌克兰,明日台湾”的宣传标语,势必助长了台湾岛内独立势力的气焰,阻碍了中国的统一进程。
情报机构立大功
为期三年的战争,离不开情报部门的渗透。开战以来,情报战线上的争斗,赢家多是乌克兰一方。
俄罗斯铁路负责为军队运输弹药和燃料,也正如此,乌克兰两大情报机构——乌克兰安全局(SBU)和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(HUR)将俄罗斯铁路列为了重点破坏目标。
2023年11月30日,乌克兰安全局特工在贝加尔-阿穆尔铁路的一处隧道内炸毁了一列满载燃料的列车,导致俄罗斯联邦东部地区最重要的补给路线中断数日。
2年之后的6月1日,布良斯克和库尔斯克地区的铁路几乎被同时炸毁,造成七名乘客死亡,这也是乌克兰所为。
此外,乌克兰特工还重点袭击了克里米亚大桥。这座大桥连接俄罗斯本土和克里米亚,是俄罗斯物资运输的关键通道。
乌克兰安全局于2022年10月,将一辆满载炸药的卡车在大桥上引爆,导致超过1000米长的公路坍塌。
乌克兰安全局局长瓦西尔表示:此次行动策划长达六个月,炸药经过了伪装,从格鲁吉亚、亚美尼亚绕过了俄罗斯的检查点,运到了大桥。
苏联解体之后,留下的克格勃情报人员一部分,被乌克兰吸收。
没想到,几十年后,转过头来,对付起了俄罗斯。
情报安全,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负,中国绝不能忽视情报的作用。
异军突起的无人机
不同于美国单方面碾压对手,“俄乌冲突”是21世纪全球首场信息时代下的大规模战争。
双方的战场早就不局限于血肉横飞的战场,而是在科技、金融、外交、间谍多领域都进行看不见的斗争。
当战争陷入焦灼之际,无人机开始大放异彩。
乌克兰大规模使用FPV(第一人称主视角)无人机,并将其形容为“有眼睛、带翅膀”的炸弹。
可以说,要是没有无人机,乌克兰的伤亡无疑会增加许多。
在乌克兰军官的描述中,无人机改变了战争规则,不仅带动了军事技术革命,也给俄罗斯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。
不过到了2025年,俄罗斯也开始在战争中学习战争。
前不久,俄罗斯动用了400多架无人机,先是释放诱饵无人机,让基辅市区内的导弹疲于奔命,后续才派出了攻击型无人机,摧毁了基辅许多电厂、军事设施。
针对这一教训,据说东大在5月份派出了600名军人奔赴俄罗斯,就无人机实战进行了观摩学习。
可想而知,无人机以其低廉的成本,将在未来战争中起到更大的、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结语:
没有一块地方是一座孤岛,在全球化日益紧密的今天,发生在万里之外的战争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势必会影响中国的决策。
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研究员赵通就分析:“很多中国专家都在密切关注这才战争。”
赵通还说:“一旦台海有事,解放军可能会考虑一开始就采取更强力且更安全的行动,震慑台军,从而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。
不过,解放军会尽量避免平民伤亡,不至于在国际舆论上成为孤家寡人”。
那么,在此背景下,“俄乌冲突”给中国的六大教训,就是六个陷阱,值得中国警惕。
参考资料
《俄乌战争给中国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?》德国之声
《俄乌战争:无人机改写战争模式》联合早报
《俄乌冲突背后的秩序之争》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24年第3期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通弘网配资-什么是场外配资-配资炒股流程-股票配资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